多種疾病都可能造成人們味覺的部分減退甚至完全喪失。不過,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鄢勇團隊的最新研究帶來希望——一種融合了石墨烯衍生材料與機器學習技術的系統(tǒng),已能夠精準“感知”酸甜苦辣等味道。這項研究成果于日前發(fā)表在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》上,未來有望幫助神經系統(tǒng)疾病患者重拾失去的味覺。
仿生“類腦計算”是目前人工智能領域最核心的研究方向之一,模擬人體感官的感存算一體化系統(tǒng)是該方向最重要的研究課題。相比于目前廣泛研究的視覺與觸覺感知,仿生味覺感存算一體化系統(tǒng)在環(huán)境監(jiān)測、食品安全、健康監(jiān)測、疾病診斷以及味覺重構等方面將發(fā)揮獨特功能。但與視覺與觸覺不同,味覺感知不但涉及化學(生物)物質交換,器件工作往往要求液相生理環(huán)境,具有更為復雜的過程,實現其感存算一體極具挑戰(zhàn)。
針對上述問題,研究團隊基于層疊的氧化石墨烯薄膜開發(fā)了一種集傳感與計算功能于一體、可在水相中工作的新型納米離子器件。離子動力學表征與有限元理論模擬研究表明,氧化石墨烯片層中界面吸附—解吸附過程可顯著遲滯離子的遷移速度,從而賦予該器件離子傳感和憶阻特性。
研究團隊利用該器件的傳感功能構建了多種味型的化學樣本庫,并基于其神經形態(tài)計算功能構建了儲備池計算網絡以模擬人工味覺系統(tǒng)。該系統(tǒng)可以實現酸、苦、咸、甜四種基本味型以及咖啡、可樂等復雜風味的準確識別。
傳統(tǒng)AI感官技術止步于視覺與觸覺,味覺模擬卻長期困于液相環(huán)境的生物復雜性。在生理環(huán)境下,該成果在同一器件中實現了傳感與計算雙功能。研究團隊利用層狀氧化石墨烯膜,在生理鹽水中構建起動態(tài)離子通道,其價值在于其與生物神經接口的兼容性——電導信號可直接轉化為神經脈沖。
(作者:張余春,系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工程師)
(責任編輯:華康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