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是否對這樣的場景很熟悉:陪著女朋友一同逛街,快到飯點了肚子似乎有些餓了,轉(zhuǎn)眼看看她似乎還興致勃勃東張西望。隨著你肚子的抗議聲越來越大,女友手里的袋子也越來越多。你終于忍不住問了她一句:你還沒餓嗎?結(jié)果她淡定地回答:哦,我忘了肚子餓了,我再買最后一件衣服。當(dāng)一萬只草泥馬在你心中奔騰之時,你是否想過為啥她餓了還這么能買?
或許,答案就是因為她餓了。
最近,明尼蘇達大學(xué)卡爾森管理學(xué)院的徐靜(Alison Jing Xu)教授等研究者在《美國科學(xué)院院刊》(PNAS)上發(fā)表了一篇研究,他們發(fā)現(xiàn)饑餓不僅會增加我們對食物的渴望,還會讓我們購買更多其他東西。
饑餓是一種內(nèi)驅(qū)力,它會驅(qū)使我們?nèi)ふ耀@取食物,直至饑餓感消除。已有研究表明,饑餓會讓人更容易購買高熱量食物;饑餓會讓人們更渴望得到錢(可以換取食物);饑餓會讓男人偏好體重更重的女人(因為她們看起來有辦法獲得更豐富的卡路里)。
而饑餓可能也會帶來這樣的影響。饑餓會讓我們關(guān)注與獲取食物相關(guān)的概念,而這有可能啟動我們頭腦中所有和獲取有關(guān)的概念(包括非食用物品),增強我們獲取其他物品的愿望,即使這些物品無法填飽我們的肚子。我們似乎真的會變得饑不擇“食”了。
買東西停不下手?想解決這個問題,或許比起剁手,吃飽飯會更有效。
“餓”的不只是胃
研究人員一開始想要驗證,饑餓是否能啟動被試與獲取相關(guān)的概念,以及獲取物品的意愿。研究人員先讓被試在電腦上進行詞匯識別任務(wù)。結(jié)果發(fā)現(xiàn),被試饑餓程度越高,他們越容易識別出與饑餓(如hunger、starve、appetite和famine等)和獲取(如acquire、want、obtain和gain等)相關(guān)的詞匯,而對中性詞匯(如speak、close、floor和symbol等)的識別率則沒有變化。另外研究人員還發(fā)現(xiàn),當(dāng)給被試展示非食用物品(如U盤、無線鼠標(biāo)、水療券等)時,饑餓的被試更渴望獲得這些物品。
不過這種“想要”的想法,會不會影響實際的行為呢?在接下來的實驗中,研究人員讓一半被試處于饑餓狀態(tài),一半被試處于飽食狀態(tài)。飽食組的被試首先被要求品嘗一條面包,實驗人員告訴他們可以吃下整條面包,并進行口感評價。之后,被試需要評估一款新上市的裝訂夾,并被告知他們可以拿走一些裝訂夾回去試用。在饑餓組,被試需要先完成裝訂夾評估任務(wù),然后再品嘗面包。最后發(fā)現(xiàn),饑餓組比飽食組平均多拿了70%的裝訂夾。
(責(zé)任編輯: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