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|新聞|軍事|汽車|游戲|科技|旅游|經濟|娛樂|投資|文化|書畫
喝藥不一定“趁熱”
“趁熱喝!”是大部分人喝中藥時的習慣。樓步青說,其實,喝藥不一定要“趁熱”。
傳統(tǒng)的中醫(yī)理論,對于服用中藥的溫度非常講究。一般的中藥湯劑應該“溫服”,即藥湯煎煮后立即濾出,在常溫下晾至30℃-37℃時再喝。而丸、散一類的中成藥也應該以溫開水送服;屬于解表、發(fā)散風寒的中藥,才應該“熱服”,并且可在服后吃些熱稀飯、熱水,以助藥力;而止吐、解毒、清熱的藥,則應該“冷服”,以免引起刺激。
民在喝中藥時,除了醫(yī)生有特殊提示外,基本上掌握“寒者熱之,熱者寒之”的原則就可以了。
中藥忌口須知
所謂“醫(yī)食同源”,廣東人習慣于用飲食調理健康。換個角度,在服用中藥時,飲食上也應相應注意一些宜忌,以利藥效。
有的人認為生病了就應該多給予補養(yǎng),其實服用中藥期間,飲食應以清淡、易消化為原則,而生冷、粘膩、腥臭、不易消化以及有特殊刺激性食物,都應根據需要予以避免。不過,對于一些慢性病患,如果長時間“忌口”,禁食的種類較多,營養(yǎng)攝入會不平衡,反而不利于增強免疫力。因此,應在醫(yī)師的指導下,確定適當?shù)氖匙V,保障營養(yǎng)。
對于感冒發(fā)熱等的實證,進食滋補類食物往往不利于外邪排出體外;胃腸有積滯者,進食更宜清淡,不能進食油膩、高蛋白、高脂肪的食物,以免加重胃腸負擔,不利于藥物作用的發(fā)揮;不過,一些久病體虛或平素年老體弱者,在清淡易消化的前提下,可以適當喝些雞湯或魚湯,也可以小米、紅棗、銀耳以及其他新鮮瓜果蔬菜,幫助調整體虛癥狀。
高燒患者,進食冷飲或寒涼的西瓜,雖然能解除一時的煩渴,但不利于發(fā)汗驅邪而達到退燒的目的;腸胃功能差的病人,不宜多食以淀粉為主的食物,如土豆、黃豆等,以免產氣而腹脹;而患過敏性哮喘、過敏性紫癜、過敏性皮炎以及瘡癤等病患,一般不建議吃蝦、蟹、牛肉、鵝肉、韭菜等“發(fā)物”,臨床中發(fā)現(xiàn),吃這些食物容易使過敏性癥狀進一步加重。
此外,與某些中藥材相關的食品禁忌,在一些中醫(yī)古代文獻中也有詳細記載,如常山忌蔥,地黃、何首烏忌蔥、蒜、蘿卜,薄荷忌鱉肉,茯苓忌醋,鱉甲忌莧菜,蜜不能搭配蔥同吃等,可供服藥者參考。
(責任編輯:白曉安)